堪祖蘇南給稱仁波切 – 於不丹之禪修閉關聖地介紹及仁波切針對禪修的開示分享。

堪祖蘇南給稱仁波切 – 於不丹之禪修閉關聖地介紹及仁波切針對禪修的開示分享。

感謝功德主的護持,閉關中心寺廟能在原址重建並且打造一條全新的馬路,以方便修行者上山。在開路之前,爬山上去,至少須要走上一天7-8小時,即使天氣路況好,免強開車,也須要1小時上山。

仁波切感謝所有護持者的協助與合作。

修建進度照片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480182345535902.1073741835.1464841447069992&type=3

此聖地禪修處,之前稱為頂喜甘露卅。之後賈扎法王另外取名為寶藏啓門卅。現在我們稱此聖地為頂喜寶藏啓門卅。為蓮師及金剛亥母埾地。聖地主人是果莫天母,竹巴噶舉主要的護法神。聖地有法報化三身的莊嚴,這介紹文為菩薩旺度多傑林巴心子第三世轉世祖古措林楚清具巴所寫下的介紹文,內容為他入定時所見。埾地外圍有雪山,如唸珠圍繞。此聖地如同在曼達盤最頂端,主要有2條河腕沿流過,對於修法所求之事,自然實現。所以稱為喜悦之頂。因為有蓮師所修的長壽水(無死甘露岩洞),高山的形狀如同國王坐在皇座上,有三座山峯,表示三解脫門。四週森林為藥材樹。許多果樹,杉樹,為煙供用樹材。聖地髙山右側晼沿的路,有如哈達圍繞。左邊像獅子跳躣狀,前方高山像雙手相握,兩條河前面交流,如同獻供水般。春夏開滿各種花果,如同花園般的美麗。後面山如同經書重曡的樣子,如同甚深伏藏典藉的寶庫。蓮師留下很多手印與腳印鞋印在長壽鳥的岩洞。從山頂往遠處看,可以看到壇城的形狀,看弟子的勝解之心,壇城各有不同。從石壁上可以看到天然形成密勒曰巴的影像,天然形成吽字及各種咒語字,還有天然發出的吽聲。凡是看到,聽到,有強烈信心並且種下解脫種子。在此禪修易達到證悟並且清除四種蓋障,得四喜證悟。喝甘露水,易洗淸煩惱污穢,生出強烈信心。

無死甘露水一滴滴流出,不多也不少,也不會停止。週圍有13個天然形成岩洞,代表修行13地。來到此處,只要看到聖地,內心自然產生出離心,對法的歡喜,禪定覺受提升,內心產生寧靜喜悅,僅只踩到聖地,都具有很大功效。所以此地是化身浄土。如果內心清淨者,聖地本身自顯五種佛智的刹土,也是五方佛國度。

四大種地水火風,就是四方佛的佛母,大種清淨是文武百尊。清淨大種是咒語,脈清淨是勇士空行母。在一粒塵土就有如同萬萭億億數量的國度。總之二利(自利他利)自然形成,三身自成殊勝聖地。這是成就者入定所見所做的開示。

普傑工匠打造聖地蓮師佛像,他曾親見蓮師在不丹「弄久寺」,所以他所打造蓮師佛像與蓮師一樣。在寺廟裏有一個阿尼,瑪尼卓瑪。每一年7月辦八關齋戒。阿尼誦唱六字名咒很有名。而且她所唱的調子是蓮師在「達那部夏湖」出生時,空行母唱誦蓮師心咒的調子。在八十年代時,在八關齋戒法會時,當阿尼圓滿唱誦六字大名咒,蓮師佛像流下眼淚。在一星期左右,阿尼就過逝。所以可以知道此尊蓮師佛像是很殊勝並且可以以預知未來。有一次佛堂大火,一位村民跑進去抱出蓮師佛像。之後村民多人都無法抱起這佛像放回寺廟。可以見是當時蓮師的神奇力量來幫助了村民。聖地閉關中心蓮師佛像是非常殊勝的.

仁波切開示分享:
如何做好禪修

不論我們修「上士道」或是「下士道」,都應該要先去修心,轉心是十分的重要的。我們的心要能轉化或者是向佛法,這是十分的重要。以「上士道」方式來講,轉心的辦法就是修五加行的法門。在五加行裡面有一個消除身業障、言業障的的善巧法門,這些全都是為了修行的灌頂、修行的善巧,是一個前行的法門。

一般「下士道」算是普遍的,以佛教來講它並沒有所謂的前行或者加行,大部份都是從止觀開始禪修、禪定,是由禪修開始進行. 所以禪修就是心可以靜下來的一個法門。心靜了之後,心就不會跟著染著的念頭走,心能夠被掌控。這個掌控並不是把心定在一個地方或者一個點上,而是心能夠自在,你可以掌控這個心,而這樣的一個方式的善巧法門,就稱之為禪修或觀修。

以「上士道」來講,五加行觀修之後就會進入到一個正行的法門,這些也是修心的前行,修心的善巧法。若不是藏傳佛法或「上士道」的法,一般來講那禪修就是一個修心的主要善巧法門,也是修心的一個前行法,有禪修了之後你的心能夠靜,靜了之後你才能夠修正我們的心。

如果各位有修五加行的話,那我們就依加行的順序來觀修,也就沒有所謂禪修的這個問題。沒有修加行的人,若特別想要修心,那我們可以利用禪修的方式來觀修。那若有修加行的人,你想要另外再修心的話也是可以從這個禪修學習。

禪修的部份,身體的姿勢十分重要,身體一定要端正,身體如果端正它可以影響到心情、心態。因為心跟身體是有密切的關係,你身體的姿勢沒有很自在的、輕鬆的話,它一定會影響你的心,你的心想要清淨自在的話是行不通的。所以一個如法的修行者或如法的禪修行者,我們的身體會採毗盧七支座:雙腳是金剛跏趺座、雙手結定印、脊椎伸直、前胸要放寬、頭部要微往前傾下巴微收、舌頭抵上顎、眼睛看鼻子,這是大日如來佛坐的七種姿勢。我們可以藉由這樣的姿勢,來影響我們的心,讓心能夠靜下來。所以在坐姿方面可以的話,可以採用毗盧七支坐。

我們的心,也就是念頭,是跟著身體的「氣」或者說是「風」走的,所以說我們的心跟這個「氣」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氣」住在那裡呢?它住在脈裡。而脈靠誰?它靠肉體。氣調好它可以幫助你的心,而氣是流通在脈裡,所以脈直氣就會順暢。而脈是靠肉體,所以身體姿勢直,會幫助你的脈。禪修當中第一個就是要身體端正,身直脈就直,脈直氣就順暢,氣順暢就會幫助你的心靜下來,心靜下來就不會有浮動的情緒,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說姿勢十分重要的原因。姿勢坐好後,做九節佛風. 若不會,只是要修心的話,可以依剛剛說的,第一個要身體姿勢端正,端正之後首先要吐氣。吐氣時把身體內染著的穢氣用力的吐出去,吐完後再慢慢吸進來,氣灌入丹田,閉在丹田裡面。如果有修氣功的人,氣有分上氣(上半身的氣)及下氣(下半身的氣),上下氣在丹田融合在一起,也就是閉氣在丹田。如果我們對氣不是那麼熟悉的話,你要做閉氣是十分的困難,所以只能用觀想,觀想把染著的氣用力吐出去,然後大自然的氣進來,進來後在丹田閉氣。但這閉氣並不是要我們停止呼吸,只是觀想在這邊閉氣,之後,你還是照著平常的時候吸氣和呼氣。

假如我們禪修並不是要來針對儀軌,只是要來修心,例如你有時瞋恨的情緒上來,這個時候你可能是愚昧的情緒,或者是貪著的情緒上來,而這情緒上來的時候你會非常的浮動,就是有複雜的念頭跟情緒,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先吐氣。如果你是瞋恨的情緒,那吐氣時觀想你瞋恨的情緒吐出去、排出去。如果你是貪著的情緒,那就觀想你貪著的情緒排出去。吸氣時,就觀想可對治這些貪著、瞋恨的念頭,如:慈悲、忍辱等這些的能量、力量,把這些吸進來,用這樣的方式來滅寂,這樣可以改變你的情緒使心寧靜,這些是沒有跟儀軌連在一起,是針對要修自己的心,能夠靜下來的一個法門。

這個時候我們不要有其它任何的想法,讓你的心暫住在你的情緒上。假如是瞋恨,你就暫住在瞋恨上然後吐氣吸氣,用這樣的方式來對治。吐氣時嘴巴鼻子可以同時一起呼氣,同時一起吸氣,嘴巴不必刻意要閉起來,也就是嘴唇沒有碰到,是自然的姿勢就可以。嚴格來說我們修氣功的時候,吐氣是絕對不可以從嘴巴吐氣,但是我們現在是只有在修安止禪修,使心靜下來的法門,這部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剛剛所講的是我們修心、禪修的一個次第,就是你的一念專注在念頭上,不論是瞋恨的念頭或者是貪著的念頭或者是愚昧的念頭,然後用吐氣吸氣的方式一念專注。如果你的念頭可以專注,也就是你吐氣吸氣並且把心攝在情緒上,如果能在情緒上這樣練習並熟悉的話,那你可以進入下面的步驟。在你前面放水晶或珊瑚或者法器 (如: 普巴杵、鈴) 或酥油燈,或任何東西都可以,心攝在你前面的這個東西上面,就是一念專注在那個地方,這樣練習。我們的心攝在這些對境上面,一念專注就是沒有任何的念頭,一念專注在那個地方,這樣慢慢的你的念頭就會消失,心就可以靜下來。

下一步,也就是無相禪修,也就是說沒有對境的東西,直接在心裡面去修,就是在心裡面觀想一個畫面的方式來修。我們在禪修的順序上一定要先關閉染著的、不好的念頭,然後產生好的念頭、善的念頭。接著,好的念頭也要去斷滅,不可執著在好的念頭,之後在沒有任何的念頭當中靜下來,也可以說是在自性當中靜下來。在修的過程是可以交換的,有時候你可以專注在呼吸方面,有時候你可以專注在對境的東西上面,有時候你可以專注在你的心,可以觀察你的心是從那裡產生的、安住在那個地方、之後消滅在那個地方。我們在禪修的時候,大家大部份的想法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一定不可以有念頭,一定要斷這個念頭,我們會強迫地去斷這個念頭。而實際上呢?我們不一定要用強迫的方式或者費力的方式來斷滅這個念頭。我們有時候可以用觀修禪修的.

尤其是對一個初學者,我們不可以用一個強迫的或者是費力的方式來斷這個念頭。舉例來說,我們在禪修當中,可能你會聽到聲音,不管是狗叫的聲音或者是車子的聲音或者任何的聲音,你就不要去管,你念頭就跟著聲音走,走了之後再回來,回來之後我們就可以安住在心上面,所以我們不要去刻意去斷這個念頭,你就自然的隨順,那這個就叫做自住,安住在原始的點或者是自然的方式來禪修。

很多修行的人或者是禪修的人在問:一靜坐或者打坐念頭就特別多,或者觀想本尊也觀想不起來,或者念頭往往沒有辦法定或者斷或者避。然而對我們一個初學者來講,能夠避這個念頭或斷這個念頭並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或者你要能夠清楚觀想本尊也是很困難。所以對我們初學者來講,應該先不要去避這個念頭,我們用順著念頭修,因為禪修本身也是一個念頭,所以一定是用念頭來對治這個念頭、念頭來觀念頭。所以禪修本身也是離不開念頭的。我們不可能馬上就會達到升起次地,也就是觀想到這些本尊的畫面時都能一清二楚的顯現出來,所以我們應該要先隨順這個念頭,不管你的念頭是好的或者是壞的,然後你逐步逐步的改變念頭使它成為一個好的念頭。成為善的念頭之後,開始要去控制念頭,然後接下來靜,最後逐步逐步滅寂。

我們打坐剛開始不可以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能夠觀想很清楚或者是整個念頭能夠斷、定或者心能夠可以控制,這些是十分的困難。所以以前禪修的高僧大德說:初學禪修者的心要像手上的唸珠一樣,就是唸珠你放在那裡它就會停留在那個地方,不管你是放在桌上或任何地方。所以我們剛開始學習,是要學習讓心能夠靜下來,那靜了之後若起了念頭的話,那我們就隨順這個念頭,我們不必刻意的去避這個念頭。

對初學者來講,隨順這個念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並不是你想跟著它這念頭就會跟著它走,所以能夠隨順念頭也是十分的困難。 因此要逐步的學習,要把不好的念頭轉化為善的念頭,之後再修升起次第的觀想本尊、賜加持等等的這些觀想的部份。等這些個念頭可以轉化為善的之後,自然就會進入到圓滿次第。而已經到了圓滿次第的時候,你的心是已經可以轉化、變化。所以你可以掌控這個心。

能一剎那間入定或者是進入狀態,這都不是那麼容易的。因此我們初學者不可以剛開始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能斷一些念頭或者能觀想清楚或者能定下來,這些是十分的困難。我們應該是要逐步逐步的練習,不管是有好的念頭或者壞的念頭我們隨順著念頭,然後慢慢可轉化念頭,接下來再靜下來。所以我們剛開始的安止禪修,所謂的安止是指心能夠定、靜的一個善巧法門。

舉例,一個愛喝酒的人,他喝酒已上了癮,你今天叫他明天戒酒,這對他來講是十分的困難,並且也會影響他的身體的狀況。所以戒酒也是必需要慢慢的戒,同樣的若是吸毒上癮的人,如果要他馬上戒,可能他的毒癮也是會馬上發作,所以戒毒也是要慢慢的戒。同樣的,我們貪瞋痴的習氣是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所以我們要能夠馬上斷除貪著、瞋恨、傲慢等這些染著的念頭是十分的困難。我們必需要逐步的來練習,所以在密乘金剛乘講的是不願去對治,而是:貪著用貪著來轉化、瞋恨用瞋恨來轉化,它不像是波羅蜜法門。波羅蜜法門若是要對治貪著就觀想無常、或者是染著骯髒等的方式。 對於初學者來講,我們不會跟他說要馬上斷這個念頭,而是要用念頭來觀察念頭,轉變你的念頭才是十分的重要。所以安止禪修並不是著重在於儀軌,這是簡單的修心,或者是你要改變你的心態的一種禪修的方式。

仁波切慈悲教學開示分享。祝福大家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