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智雙運圓滿則內心無困擾
修行者如何使自己內心能夠「如如不動?」
布薩祖古於吉美林巴成佛之道功德寶藏的線上教學中,弟子提問有關於見到眾生受苦,而自己能幫助的部分又起不了大作用,內心也憂心,自己應該如何來看待及調整自己內心?
問:見戰爭眾生受苦而內心憂苦不安穩,請問上師如何可以增進自己不動之心?
答:遇到眾生受苦內心生悲心,是不可避免的擾亂不安,可由二方面來分析:
一為凡夫心生起悲心,
二為登地菩薩具本智聖者內心生起悲心。
在緣取受苦眾生而使內心搖動。因為是凡夫內心,所以動搖,不忍對方受苦而自己內心憂苦,這和聖者的差別為何?
其實差別很大的,聖者與凡夫的內心力道圓滿與否而有大的差別。
凡夫的內心悲心力道薄弱,也還不是純粹的愛心,僅只是相似的愛心,故能搖動內心,而造成凡夫自己內心也痛苦憂愁,因為內心有壓力,內心才能感受搖動。若能繼續努力禪修至有一天自己內心的悲心是由本智的力道而顯現,則此時的內心則是不會受到憂苦。
因為聖者的悲心,是本智了知的神彩威力所湧現顯,為愛心及悲智雙運之內心,所以不會苦及焦躁不安。因為聖者的悲心力道已經圓滿,不憂愁愁悶。
又比如,古代的將軍在上戰場時,見到自己的士兵受傷流血,於內心確定必須更加奮勇,將軍會更加勇氣倍增的抵抗敵人以護國。因為想到自己國家的老百姓而使內心愛心更加強烈更加奮勇,
所以大家要成為菩提心的勇士,愛心力道強烈,故能生生世世利益眾生。
仔細分析聖者和凡夫的不同,因為凡夫有執著心,諦實的二執內心,悲心摻雜二執,力道是不夠,於此好好了解。
現在大家沒有聖者的本智內心,所以內心必定會動搖,應該要加油禪修,直至本智發生,本智的內心力道圓滿來善巧利益眾生,甚至可以捨棄自己,因為俱有圓滿悲智雙運則內心無困擾。
因此說明的關鍵在於內心悲心力道的圓滿與否?
即使未達本智的內心,行者也應該「坦然接受自處」此不忍之心。
現在世俗凡夫也有二種情況,凡夫的悲心產生,不忍對方受苦而內心愁悶,因為愛心尚未圓滿,所以內心也不穩定,但就佛法上而言,這是有用的的愁悶,雖然此時的內心仍然是粗糙的顧念受苦之人,自己的愛心力道不圓滿,因為看到生生世世的苦,所以會更加下定決心好好實修,令自己內心圓滿。
如此會希求佛法道路並且能掌握修行的關鍵要點,此成為道路的助緣,這樣的凡夫修行者是「先苦後樂」,將來必定成就佛果。
另一種凡人,覺得這些痛苦死亡與自己無關,每日仍然只想著自己的吃喝玩樂,戰爭或是天災人禍死多少人,自己也覺得没什麼關係。
這樣是內心無用的毛病,是輕視受苦者,即使一般的凡夫,也實在也不應如此的,因為忽視了眾生受苦,此人內心也不會希求禪修道路,修行上也永遠掌握不到禪修的關鍵,此人一生的生命也是白白浪費了。
此種人,表面上看好像是輕鬆快樂,但是人生的後面及死亡當下,肯定會有粗猛的痛苦,「先樂後苦。」
現在面對戰爭之情況眾生受苦受殺害,內心不忍,大家只是看到人類受苦。若是能觀六道一切眾生的苦,是每一分每一秒皆受苦死逼迫,如受地獄的油鍋八冷八熱之比較,則現在人的痛苦並不算什麼。想想這些地獄鬼道的痛苦,不只是現在而已,是從古至今皆如此痛苦,而身為凡夫的大家有因此為六道及地獄道而內心搖動嗎?
答案是没有。
佛菩薩接引六道眾生想方法及設法助之。凡夫只是緣取人類而未緣取六道眾生,故為相似的悲心。若聖者本智見六道受苦,豈不內心更加動搖嗎? 若是如此,那千手大悲觀音該怎麼辦?
因為佛內心悲心的力道圓滿,有許多善巧方便法門能夠利益眾生。當凡夫修至聖者,本智的力道神彩出現,也有很多方便善巧而利益眾生。
祝福修行者,都能以大悲觀音為修行典範,努力精進,增加本智金剛心,悲智雙運圓満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