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a Trulku 佛子行37頌 開示(下)
Busa Trulku teaching and sharing his view of 37 practices of Bodhisattva (part II).
祖古說,今天是非常重要的日子;每個月當中都有兩個相當重要的日子,一是是藏曆初十蓮師日及藏曆25的空行母日。藏曆一月是相當殊勝的月份,也就是神變月;對藏傳佛教而言,這個月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月份。任何事情、任何功德在神變月內都會乘以百倍千倍的功徳。
一般而言,剛開始學佛的人會需要透過佛法的故事或佛經內容等來了解佛法殊勝的內容,意義,功德等等。當我們學佛修行一段時間後,我們應該較容易可以感受到佛法的殊聖力量。舉例來說,像是我們參訪蓮師聖地或者是參加了殊勝的法會時,我們不需要別人來告訴我們法會有多殊勝、聖地有多神聖,其實我們自己自然就可以感受到。對學佛修行者而言,相信和信心是相當重要的。但是初學者常常難以感受到及立即產生信心。目前大家只要心裏先確認並相信佛法,如此做,慢慢的我們一定能感受到佛法的殊聖及加持力。
一般的我們很容易透過別人的外在行為行動來判斷一個的好壞,但我們是無法判斷別人心裏的想法,因為只有他本人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所以也只有自己才能對治我們自己的心;其他人是無法對治自己的心的。《佛子行三十七頌》主要就是來對治我們的心。許多大仁波切們曾經說過,只要我們的心是純淨的,即使沒有從事太多修行,內心往往可以很容易感受到佛法的加持力。但如果沒有正確純淨的心及態度,學佛的獲益是相當有限的。
小乘、大乘及金剛乘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來對治我們的心。但當我們離佛法越近時,我們一定自然會更有菩提心。所謂的菩薩心就是指我們擁有很好的心、心中時時懷有好的及善的念頭。
有慈悲心的人,會時時想幫助眾生。但要幫住眾生,我們必須要先有能力、有能量才行。
所以我們學佛有兩個目標。第一個是發心要幫助有情眾生,第二個則是增加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能量。如此一來,我們才有辦法幫助眾生。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有很好的心、很好的念頭想要幫助眾生,卻礙於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這會是很痛苦的。就像是一個沒有手的媽媽,孩子不小心掉到水中時卻無能為力拯救自己的孩子;只能痛苦地眼睜睜看著孩子受苦。但如果這時候有位具慈悲心又有能力的路人經過,即可馬上跳入水中將孩子拯救起來。這故事告訴我們,如果有心幫眾生,卻沒有能力的話,還是沒有用的。就像是我們有慈悲心,卻沒有能力,幫助別人是很有限的。我們知道要幫忙,但卻沒有能力做,所以只有知道了解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增強自己的能量、增強自己的能力以及慈悲心。
要怎樣才能不斷地增強自己的能量、力量呢?
祖古再告訴我們另一個故事,是一位很出名、後來成為菩薩的仁波切,這位仁波切Gashe Chegaowa是以能夠對治自己的心而聞名的一位仁波切。Gashe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一個人頭上綁了一本經書,因此相當的好奇經書上的內容。於是Gashe就問那人書上寫些什麼。書上其實只有八個句子,且這八個句子的內容都相當容易明白。Gashe讀了這八個句子後相當地感動,想打聽出寫出這八個句子的名師並和他學習。尋問之下卻得知,這位名師已經過世了。後來Gashe遇到了一位相當有名的仁波切,想和這位仁波切學習如何對治自己的心。仁波切告訴Gashe:我可以教你,但是你沒有時間可以學習。Gashe鍥而不捨,於是這位仁波切告訴Gashe,如果你想要學,要跟著我6年才學得到。 祖古說,只是學八個句子內容,卻須花了六年。雖然非常簡單的道理,卻不容易在行為上圓滿達成、做到。說說道理是很容易的,付諸實行是不容易的,因為我們常常無法持續的真正去做。
祖古接續著上回《佛子行三十七頌》的內容繼續開示。上回開示到第19回,今天從第20回開始:
20. 要對治別人時要先對治自己。
如果自己都沒有辦法改進,我們怎能期待期他人改進?
21. 五欲是不易滿足的。我們必須學會知足。我們常常無止盡地想要更多的東西,就像是喝鹽水一樣,喝越多就越渴,越渴就想要喝越多。我們要能控制自己的業及五毒,才能有辦法來對治自己的心。
22. 我們做事情時如果產生惡果,其實都是自己的想法所致。
我們常陷入無明,就像是眼睛得到疾病一樣,眼睛像是被包裹住,看到的東西都不是真實的顏色。我們常常追尋很多非常表面、膚淺,實質上卻不重要的東西。如果我們知道自己陷入無明、也能理解他人也是因為無明而做出不好不善的行為,因此我們也可以學習試著去諒解而原諒他人的言行。
23. 破我執。要知道一切都是無常。
24. 要知道一切都不是真的,就像一場夢一般。現在初學者可能無法理解為何一切不是真實存在。你們只要先練習:不去想為何事情會發生,只要相信這一切都像夢一般。 祖古說,現階段我們只要相信即可;這是相當深刻的意涵。學佛修行一段時間之後,漸漸會了悟的。
25. 所有事情都是身外之物,什麼東西都可以捨。可以佈施.
26. 要守戒。守三昩耶戒。
27. 修忍辱心。
28. 要有精進心。隨時都要有心親近佛法,學習佛法。
29. 打坐、禪修來控制自己的心。不要去想過去未來,多保握現在。盡量注意控制自己的心,不去犯錯。盡量培養好的習慣及善良純淨的念頭想法,漸漸的,我們便能控制自己的心緒。就像過河, 我們先須要一艘船才能過河,但過了河之後,船也需要捨,在捨之前,我們須要有適當的方法才能前進。
30. 增加我們的智慧。
要能夠保持頭腦清晰,需要有相當高的智慧。就像是學功夫,本身有天賦的人,學功夫就學得特別快。心愈清浄的人,智慧愈高,愈能處理入世及世間的問題。
智慧不夠的人 即使自己犯了錯,也看不到自己行為的不當,也很容易去說人是非,道長短。只要說是非,就是不好的習慣,也容易造業。必須學會尊重,控制言行。
31. 犯了錯,卻看不到自己的錯誤,不了解自己的問題。如果連自己的錯都看不到,我們很難改進。因此要時時檢視自己的行為。
32. 當我們講別人的流言蜚語時,自己的心會不好,同時也造了業。所以不要講別人長短、批評別人。
33. 被稱讚時我們不能起高傲心,要更加謙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34. 不對別人講不好及刻薄的話,學習多微笑。
我們的言行常常傷了人而不自知。 祖古講了一個故事。有一位學生對老師說要離開,因為上課的地方太暗、他對老師講了許多尖酸刻薄的話之後離開。聽說這位學生投胎來世時在媽媽肚子裡待了80年之久而無法出世。這故事告訴是要提醒自己的話語。
35. 要時常控制自己的念頭、想法。
念頭一起來,也許第一時間內我們無法控制,但在第二秒鐘要想辦法對治自己的念頭。就算和別人講話時產生不快樂的念頭,我們也要能學會對治自己的心,才不致受人所言所行而影響。
36. 要時時檢視自己的行為、講話、念頭,是否都在利益別人,如此才能達到菩提心。
37. 回向。
一般修法後,都要回向。回向一切有情眾生,甚至回向自己的敵人。
佛仔行各回內容開示完畢後, 祖古接著口傳《佛子行三十七頌》給與會的弟子與信眾們,並繼續說明佛子行的功德與利益。 佛子行每天要念誦一遍;一般的修行者每天都會念一次。就算只是念過一次對自己的心都是非常好的。透過念誦佛子行,可以讓我們的心變得更加堅強。這樣的堅強並不是讓我們變得更加高傲,而是讓我們的心更加清淨,讓自己不易受外在影響。有些人在遭受疾病痛苦的時候才想到請仁波切常常修大法來渡過難關。其實如果對治好自己的心,我們就不容易受到外在影響,身體也會較健康。
祖古再進一步說明口傳的意義。口傳對於密宗的修行是相當重要的!意謂著領受到該傳承的加持。當我們念誦《佛子行三十七頌》時,即領受到傳承的加持;當念誦《佛子行三十七頌》時,我們同時也進入到菩薩行了。 祖古最後期許大家在每個月的10日和25日都能出席薈供,藉由共修,我們能接受加持,同時也是護持中心的好習慣。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