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祖蘇南給稱仁波切「佛子行37頌」開示精要分享。
佛學會於11月起,每週一定期分享開示內容。
【 摘錄 1-1 】 開示日期: 06/21/2014
聽聞任何佛法要以廣大的菩提心動機來聽聞。 排除自私自利的念頭。如果在聽聞或禪修本身的動機都是為了此生的父母與遍滿虛空的六道有情眾生,此為大乘行者。
菩提心在整體佛教是非常的重要,但菩提心是什麼意思?禪修時又該怎麼做呢? 為了讓大家更深入了解,因此我們安排《佛子行三十七頌》教學,談的就是菩提心!
首先,我先簡要的談一下菩提心,讓大家先有個概略的概念,然後再依《佛子行三十七頌》,的頌文來逐步做解說:
菩提心的禪修上,可分兩方面:見地與行持。
一、【見地】
想法 〜 在正式禪修之前,內心先有一個想法:斷惡。也就是有一個願望、期望、目標想要達成,這就是『願菩提心』,把自己的利益放到旁邊,最先想到所有眾生的利益!
思想 〜 指的是緣起見地,在思想上要了解一切萬法都是因緣條件組合而形成,因此萬法是以緣起而形成的。 由悲心來緣起眾生。
在這一點上,大乘和小乘有所不同,小乘是沒有發菩提心的,只能說他的心胸是沒有那麼廣大的。舉例來說:自己的子女落水被水沖走,媽媽會不顧一切馬上去救,這個的悲心,小乘是有的! 但是就菩提心來講,佛法上整體的要求是不分對象,是對所有眾生都有慈心及悲心。 如果沒有菩提心,是不能獲得解脫及成就佛果。
因此大乘是非常重視菩提心的。『有慈能成佛,無慈不成佛』。
二、【行持】
付諸行動去實踐無害的行持,也就是:不要做傷害眾生的行為。
菩提心的禪修方式,歸納為三:自他平等、自他交換、愛他勝己。
首先要學習的是《佛子行三十七頌》中所謂的『佛子行』。
「佛」這個字有很多名稱,其中主要經常被使用的是「勝利者」,也經常被稱為「勝利者之子」。 佛為何會被稱為勝利者呢? 因為只有佛才能打敗四魔(煩惱魔、五陰魔、死亡魔、天子魔)。
對於所謂的四魔,我們應該要有正確了解,若沒有正確了解,在修法上會以為面目猙獰者才稱為惡魔,但事實上我們所面對的阻礙都是魔,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四魔。阻礙就是魔,不是只有青面獠牙、面目猙獰者才是!
勝利者就是佛,而「子」就是三門之子:身、語、意的兒子。 在《佛子行三十七頌》裡的「佛子」指的是佛的心意之子,也就是菩薩。 佛教徒就是指追隨著佛勝利者的教法而學習的人,被稱為佛教徒
只有佛把四魔都打敗了,只有佛是勝利者。而眾生則是被四魔徹底打敗! 由此可見佛與眾生的差別。
現在我們來談談這四魔:
一、【煩惱魔】
當我們內心出現煩惱的時 ,通常沒有能力或方法去對治它,瞋恨之心、傲慢之心、貪念之心、忌妒之心都把我們打敗了,於是變成四魔是老闆及長官,而我們是魔的僕人。 其實仔細去想想:我們從睡醒(或天亮)到晩上睡前的一整天,內心都有哪一些想法? 其實都是瞋恨、傲慢、貪念、忌妒之心。所以一般人一天的活動都是在五毒、煩惱環繞之下度過的。 沒有被五毒、煩惱環繞的乾淨之心的時刻,連一秒都沒有,因此很容易就被煩惱魔打敗了,這是第一種。
二、【五陰魔】
身體一旦被色受想行識五蘊控制,身體就變成惡魔了。 其原因是:當身體健康、美麗、長壽的時候,再加上有一些財富,內心就會產生了傲慢之心,並且愈來愈強烈。 當身體很健康,就會有很多事情想做而且可以做,因此就會有很多活動,也就造成身體很渙散,當然就不會想到佛法,也不會去追求佛法了,因此身體就變成惡魔。
三、【天子魔】
主要指的是內心的渙散。 其原因是羨慕天道、人道的健康快樂,以及五妙慾的享用。 例如:男女相愛,內心一直想著對方。 在這手機、電視等科技發達的時代,內心的渙散更是嚴重的。
四、【死亡魔】
不論是任何人,即便是禪修士,也許他生時很努力做禪修,但總有一天必定會死亡。 當身心離散後,就無法繼續做禪修,禪修就被迫中斷了。
以上這四種魔都會讓我們禪修中斷,而凡是讓我們禪修中斷的就稱之為魔。 今天之所以提到這個,是因為我們都要做禪修,因此在禪修前我們都要努力想一想,是不是會有什麼障礙讓我們禪修中斷,而這些就是這四魔了!
**** 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