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波切於佛子行37頌的敎學開示中,針對佛弟子皈依,做了特別的開示:
皈依十分地重要,簡略而言,皈依可以用兩種方式來做區分:一是皈依的對境;第二個是皈依的動機。
皈依的對境還可以分成兩種:
一種是世間皈依的對境;
另一種是出世間皈依的對境。
出世間皈依的對境又分為:
小乘的皈依和大乘的皈依。
無論是大乘還是小乘的皈依,都算是出世間的皈依,大、小乘若還要再區分,小乘又可分為聲聞的皈依境和緣覺的皈依境,而大乘則是菩薩的皈依境,如此總共有三種。
共通的皈依對境是三寶,亦即佛寶、法寶及僧寶。
身為佛教徒的我們,是不能皈依世間的神祇的。所謂「世間的神祇」,可能是「夜叉」,或是一些安住在樹木、安住在水裡或是在斷崖裡的各種「非人」,我們通常會將他們稱為神木、神湖、神池等等,這些非人其實還包含了民間所謂的土地神、地基主等等,這些都是世間神祇,佛教徒是不可以皈依他們的。
我們雖然可以和他們祈求諸如「事業順利」之類暫時的世俗利益,但是,從出世間的角度而言,他們並不具有讓我們脫離輪迴並得到解脫的能力。
為什麼他們沒有這種能力呢?因為他們本身並沒有建立廣大的菩提心,也沒有證得佛果,甚至,最基本的,他們自己也沒有解脫三界的痛苦,如此,又如何能夠度化眾生脫離三界的痛苦呢?這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皈依上,必須有所抉擇。我們不應該去皈依或依止錯誤的對境;而應該去皈依究竟的對境,這究竟、清淨的對境就是佛、法、僧三寶。
佛、法、僧三寶,不僅可以救度我們脫離輪迴的痛苦,也可以讓我們獲得最究竟的解脫。
皈依三寶之後,基本上有:「三種應予以捨離的戒」、「三種應予緣取的戒」、「三種共同的戒」,共有九種戒條。
首先,「三種應予以捨離的戒」就是──皈依佛之後,不可以皈依世間的神祇或外道的宗教師;皈依法之後,要致力於斷除危害眾生的心;皈依僧之後,必須要有修行上的助伴,並且不可以毀謗其他與自己不同的信仰。
其次,「三種應予緣取的戒」是──皈依佛之後,對於佛像必須要禮敬,包括泥土作的佛像,擦擦、舍利塔等,都要當作真實的佛一樣來頂禮、恭敬;皈依法之後,任何有關「法」的文字,都要當成真實的佛法一般,予以恭敬和親近;皈依僧之後,對於上師或善知識,都必須要有恭敬心,包含平時一起共修的法友,也都要彼此恭敬和親近──這就是「三種應予緣取的戒」,一旦我們成為佛弟子,這三種戒就格外地重要了。
最後是「三種共同的戒」──平常我們對於上師或善知識,都必須要恭敬,將上師視為佛、菩薩為了度化眾生所顯現的化身,這個道理,正如同往昔釋迦牟尼佛涅槃的時候,他向阿難尊者開示說:「請你不用悲傷與難過,在未來佛陀將會示現為上師或善知識來度化眾生。」
所以說,一切上師與善知識都是佛的化身,我們對待上師、善知識,就要如同對待真實的佛一般地恭敬、頂禮,這甚至包括:不可以踐踏上師的影子,對上師所作的言行都必須要以淨觀視之,並且要對上師具足信心和恭敬;上師所指示的教法及一切言說,都必須當作真實的法,要如法遵守;對和自己同門共修的法友則應當將之視作僧寶,彼此之間要互相恭敬相處──這些稱為共同的戒,只要是佛弟子(學佛者)都必須要遵守。
尤其是在密乘(金剛乘)當中,上師就是皈依的對境,或是皈依境裡面最無上的對象;因為,上師就是三寶的總集,所以在經典裡也這麼說:「上師與佛的功德是相同的。」然而,如果從恩德而言,上師對我們的恩德超越了佛陀,因為我們無法直接親近佛陀;但是,我們卻能夠常常親近上師──在親近上師的過程中,上師可以修正我們不如法的行為,關照我們──所以,就恩德的方面來說,上師是超越佛陀的
另外,我們稱呼上師是「三寶的總集」,因為──上師的身體就是僧寶;上師的語言就是法寶;上師的心意就是佛寶。我們應當時時刻刻恭敬上師都要,要憶念上師的恩德,因為上師就是最殊勝、無上的皈依境,他是「三寶的總集」。
皈依三寶,從究竟的利益而言,可以遠離輪迴而得到解脫;從暫時的利益而言,也可以消除我們不順利的各種障礙。如果永遠不違離於三寶的戒律,平常有時若違背了三昧耶戒或其他的戒律等等,皈依的功德可以修補這些過失,並能夠透過懺悔與拜懺來消除業障,消除世間上的違緣及鬼神等等障礙,消除讓我們墮入三惡道的因或過失等一切業障。皈依三寶除了以上的功德,也可以消除精神錯亂,或醫治心理上的各種疾病,因此,皈依三寶具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
希望所有佛的弟子能真正明白皈依的法義及好好守護戒律。
祝福大家,吉祥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