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印開示 上師:布薩祖古(Busa Trulku)

四法印開示
上師:布薩祖古(Busa Trulku)

我們應該在內心思惟並產生救度眾生脫離三界六道輪迴的痛苦,之後把眾生安置到一切究竟圓滿的佛果,以這樣的菩提心動機來聽聞教法。

導師釋迦牟尼佛針對弟子們的根器與種性,大悲善巧的開示了無量無邊的善巧法門;就上乘門的解釋,釋迦佛本然已成就佛果是本然怙主;而下乘門的解釋,釋迦佛是位自初發菩提心後,歷經三個無數劫的時間來累積資糧,最後在我們這個時代示現十二項事蹟之後,才成就佛果的聖者。

若依殊勝乘門的解釋,釋迦佛本已成佛,現今僅只是為了示現給眾生看而已。

雖然各乘門的說法有些許差異,但總言之導師釋迦牟尼佛成就佛果之後,三轉法輪裡所有教法的菁華之處,就是「第三法輪」時期所開示的「四法印」。

開示完四法印不久之後,大約是在八十到八十一歲左右,就示現圓寂,因此四法印也就被視同「釋迦佛的涅槃遺教。」

四法印的內容:

諸行無常,
有漏皆苦,
萬法為空,
涅槃寂靜。

有為法都是無常、有漏都是痛苦、萬法皆是空無自性,無我涅槃才是真正的寂靜。

釋迦佛給予弟子們這四種肯定的教言與說明,而之所以稱為「印」,意思是如同「國王用印後的指示」,全國人民皆須服從聽命般的威權之意。意味佛陀所開示的四法印教法的內容,任何人都不能違背的。

對於身為佛弟子,針對四法印的內容好好的進行聞思修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對應於今天能夠聽聞到精華的四法印教法的我們而言,我們的內心應當要懷抱著「為了將來能夠利益眾生」的思惟,而好好的聞思修,這對現下的我們而言是很重要的學法心態。

一般區別佛教徒與否的標準,是以皈依三寶與否來區別外道徒與內道佛弟子。

已皈依三寶的為佛教徒,未皈依的為外道;不過倘若論到正式的皈依議題,則是以具足信心與否為判斷標準,唯有具足信心的皈依者,方可視之為正式的佛教徒。然而在現今的時代裡,我們所見到的皈依情況,則是弟子跟隨上師唸誦皈依文三遍,就稱為佛教徒了。如果僅僅只是口頭上隨師唸誦三次皈依文,正規來說是不能列入佛教徒的行列裡的。

信心的基礎是什麼?又為什麼僅僅是口頭上隨上師唸誦皈依文者,不能視為佛教徒呢?因為皈依須依靠信心而引出皈依的意願,那麼我們接著要探討的是信心又是從何而來?

「信心」的所來處就是對四法印的見地有所瞭解之後,內心產生對佛法的相信之心,然後跟隨上師唸誦皈依文,而成為俱格的佛教徒。

見地四法印,是佛陀所開示之教法中的心要菁華教言,唯有對此有所瞭解之後才能明白與相信在究竟處有圓滿佛果的存在,並且內心對此生起信心之後,才會有意願學習佛陀的教法,進而皈依三寶最後成為佛教徒;這也是四法印見地存在的重要性之處,同時也是佛陀將自己一生所開示的教法,濃縮歸納之後的教言心要菁華。

基於前面的說明,我們就可以很清楚明白見地四法印,對每位佛弟子學習佛陀教法的重要性,所
以大家有必要好好的瞭解見地四法印的內容。

基於內心對佛陀教法的信心而皈依,方可稱之為正式的皈依;而皈依的對象,則是佛法僧三寶;因此在皈依之前,也應當對佛法僧三寶要有所瞭解;瞭解佛法僧三寶的內容與產生信心以及皈依,此三者間的關係是非常的密切。

見地四法印的內容,首先談到的是「有為法都是無常」,對此不明瞭,就無法明確的知道最後有
涅槃佛果的存在。

佛陀「初轉法輪」時,所教授的教法內容是「四聖諦」,也就是四諦十六行相的內容。四諦主要是談到輪迴的進退之道,即是進出輪迴的「因與果之道」;三有眾生進入輪迴之因,是起源於業力與煩惱,而後承受在輪迴之中所成熟的痛苦果報;三有眾生之所以能夠出離輪迴的因,則是因為眾生依循佛陀所開示的教法心要菁華之道(道諦) ,努力實修之後脫離三有輪迴,而得到涅槃之果。例如斷掉我執得證阿羅漢的涅槃,也就是得到苦集滅道四諦中的滅諦。

簡單的說就是三有眾生,依止佛陀開示的道諦實修,出離輪迴而得到滅諦。佛陀在初轉法輪時,就已明白教授弟子應當好好的學習和依止道諦,從而尋求出離三有輪迴之苦得到滅諦,涅槃之果。

當眾生充分瞭解這些教法之後,才會在內心對佛陀與教法產生出信心,再藉由信心做為基礎引出皈依三寶的意願,最後再經過皈依的程序後,才算是成為正式的佛教徒,歷經這整個過程之後才算是真正的皈依。

一般世俗所了解地基主、地方神祗,山精、亡鬼、孤獨鬼,都是散居的鬼,皆分布都城之中。有人對於這些地基主鬼神等,以為是非常高級的神而崇拜,這是非常錯誤想法,他們是散居的鬼,有些許神通,只是暫時的依處,並不是久的皈依處,他們雖有一些能力,但無斷異熟果報能力,也無法投生淨土,也無法對中陰痛苦有消滅力量。這些鬼神自己為煩惱所拘束,無絲毫自主的能力。

唯有三寶三根本才是真正的皈依處。

因此佛教徒對佛陀初轉法輪的教授中,所談到皈依的對境、皈依的方式跟業力因果以及基道果的理論等等的教法內容,都應該高度的重視並且熟稔這些精要的教法才好;不但如此,而且還要讓自己的內心對業力因果與四法印,這些教法要有很堅固的信心,才能幫助自己成為「真正的佛教徒」。

倘若自己的內心,對這些教法欠缺堅定的信心就無法成為真正且如法的佛教徒。

如果我們冷靜的思考與分析前面所談的內容,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

不論是大小乘,或者是上下乘門的各種修持道路與理論,都有一個共同的根本基礎:見地四法印。

因此大家有必要對見地四法印的教法,好好的學習理解,若能讓自己的內心產生堅固的信心與覺受,將會為自己的佛法實修帶來很好的成果。不論是實修大手印或大圓滿的教法,如果無堅固的見地四法印的信心做為基礎是不容易有成果的。

倘若行者本身經由學習見地四法印教法後,能產生堅固的信心,並且以此做為實修大手印或大圓滿教法的基礎,那麼當上師為自己直指心性本貌時,將會比較容易契入。

反之,當上師為自己直指心性本貌時,自己無法契入的主因,就是對見地四法印的理解與信心不夠深刻的緣故。

現今大家對有為法「無常的認知」,都僅僅是流於嘴上說,在內心裡對無常並沒有真正深刻的體會與認知;同時也會因為內心對萬有懷抱著「常執的想法」,而造作很多的惡業,導致將來自身無法真正的脫離痛苦。倘若內心對有為法都是無常的覺受或感受很強烈的話,自然就不會樂於造作惡業,當然也就自然地「避開有漏惡業的苦果」。

簡言之,如果能夠真切的瞭解到,有為法都是無常,就能避開後面的有漏之苦果。

佛法的另一心要菁華:空性。

萬法自性不能夠成立;而心要部份,指的是對空性有所了悟的內心狀態也就是「無我慧」的瞭悟。

倘若內心的無我慧不存在,那也就是意味著「我執存在」,我執若未去除,當然內心寧靜與止息的涅槃之果也就無法得到;同時也因為我執之故,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煩、困擾與苦難,也將源源不絕地尾隨而至。

綜合前面的說明,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如果對於萬法空且無我的體會夠深刻與明瞭的話,那麼尾隨而至的內心寧靜的涅槃之果,也就渾然天成般的達到了。

佛陀初轉法輪的時期,在宣講四聖諦教法時,就已經非常明確的針對因與果的道理做出圓滿的開示,也就是關於業力與因果之間毫不欺誑的關係是確切的存在著,確實是由因生果。

如果我們的內心能夠針對佛陀所做的開示,好好的思惟與實修並且產生覺受,之後不論接下來各自依法緣選擇任何乘門的修持道路,也都會得到相應於所選擇的修持道路的覺受與證悟,這也是毫無疑問地必然會發生的。

因此一開始的時候才會為大家說明,所有乘門的修持與證悟的基礎,就是見地四法印。也希望大家能夠非常重視與學習佛陀所開示的這個重要的教法,並且要讓自己的內心非常肯定的相信此教法,和有非常良好的覺受產生才好。

舉例來說,如果有一位修持著高深的大圓滿或大手印教法的行者,在生活遇到一點小小的事情或困難,馬上就無法忍受而發脾氣,如此一來就變成一位修著高深教法的凡夫眾生,那麼將無證悟的可能了。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這樣的修行毛病之因與根和關鍵之處是在那裡呢?

為什麼一個修持著高深佛法者,卻無法有效的克服與制止自己內心的煩惱呢?

主因就在於行者本身對於「因果的理論」與「無常的自性」的部份毫無所知,或者說無法有效掌握此教法的關鍵處。

大家要以見地四法印的教法,做為尋師訪道、皈依、修持、證果各個方面的基礎,那麼將來所得到的各個成就,都是遠比外道來得更加地殊勝;由上述就可以明白見地四法印的重要性。

四法印禪修,想想暇滿人身寳,好好思考及做1_2個月禪修,每次觀修想想幾十分鐘;死無定期,一切無常:人的身體有諸多疾病。業力因果真實不虛。

針對禪修,好好思考四法印內容,慢慢有串習,內心有了習慣,新習改變舊習,如此,法的威力產力,明白一切無常而不執著,才能改變內心。將來死亡時,可以馬上回想起來佛法,成為內心覺受的助緣,自己的修行串習就能夠幫助自己,因為內心已經有覺受,也有出離心。

雖然內容詞句簡單,也因為太靠近及太容易,許多人反而不相信,覺得簡單明白, 反而不去重視及禪修自己內心。耳聴嘴巴說是一回事,親自實踐是大大不同。

從總體的佛法而言為「見修及行持」,為緣起的見地或見地四法印。總體觀修為「三十七菩提分」;總體行持為「六度波羅蜜」。

希望大家能夠好好的思惟,實踐於曰常行住坐臥中,及佛法的精進及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