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祖 蘇南給稱仁波切於吉美林巴成佛之道歡喜雨第八堂(2021年7月14日)教學開示有關「持戒波羅密」的部份分享:

堪祖 蘇南給稱仁波切於吉美林巴成佛之道歡喜雨第八堂(2021年7月14日)教學開示有關「持戒波羅密」的部份分享:

【持戒波羅蜜】

分有律儀戒、攝善法戒、饒有情戒。

一、律儀戒

佛開示,世間不隨順的行為皆該去除;即應去除屬於十種過失的不善業;此有賴於正知正念不放逸的內心,約束身口心三門不造業謂律儀戒。

二、攝善法戒

於身口心三門應努力行各種善業,即使微小善業也須努力為之。如晨醒時,內心自然流露出習性,若襌修士先進行頂禮、口唸百字明、瑪尼咒語、班雜咕魯、度母心咒等,身口心三門皆行善業。若瞭解之人分秒皆在累積福報行善業,並且不中斷,此為攝善法戒。

眾生內心皆胡思亂想,不外乎貪瞋癡、傲慢之心。若未能努力實修佛法,便無法以對治心並降伏煩惱及去除罪業,如此壞習氣日積月累愈來愈重,將會累積更多的罪業。以行者而言,僅只是口唸儀軌、咒語也是行善業,能積少成多。此世時間短暫,若未能努力實修,將來百千萬年生生世世,必然累積很多的痛苦無以解脫。

三、饒益有情戒

無此饒益有情戒的內心是不會有行善業之想,或有此心思也沒時間行善業;如平時上座禪修、課誦儀軌,其目的抱持強烈的期望,以能遠離痛苦得到快樂的心來行善業;而行善業時則有短暫或長遠的期望,比如,生意之人期望好運氣賺大錢,上班工作者期望職位、權勢越來越高,皆以自私自利之出發點行善業,故力量非常薄弱。例如:比丘希望不會生病、不會遇到困難,因此努力持戒,此則福報甚小;又或因為了規避工作及不想繳稅,並盼此世能快樂過活而出家努力持戒,其出發點為自私自利,並無饒益有情的戒律。若為了利益遍滿虛空一切為母有情眾生而守戒,以菩提心及利益眾生為出發點,則此戒律福報威力非常大,此為饒益有情戒。

上師僧眾未能小心謹慎,於修法迎請四種賓客時,便累積很多的冤親債業,如此,則救度者就會變成被救度的六道悲心客。

巴楚仁波切曾開示:五濁惡世的時代,出家守戒之人,皆為了去除恐懼、實現衣食名利的心願而守戒。故坐上師法座位置,接受弟子及十方信施之供養,則會變成衣、食、錢財方面的冤親債業,餗煙供目的即為了償還冤親債業。

不僅僧眾,佛教弟子也須注意,如到中心做些雜務,便希望得到衣、食、財物,此也會變成債業。同理,若認為佛法是為利益眾生,故聽法應該免費,但是學習佛法者若無布施,則福報力量薄弱,不足以支撐佛法的聽聞,反而變成冤親債業。

因此,福報薄弱者,趁此機會作供養累積福報,慢慢改善福德薄弱的問題,減少法的債業。

若是認為自己福報威力強大者,其福德足以支撐聽聞佛法,則可以不作任何供養。

以上為持戒波羅密精要開示。祝福大家 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