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擊要禪修部份開示要點:毘盧遮那七支坐

三句擊要禪修部份開示要點:毘盧遮那七支坐
2018年4月21日

1. 濁氣排完則進行實修,首為坐姿調整,為毘盧遮那七支坐,要點是:金剛坐(雙盤)或是採(菩薩坐勢,單盤),手結定印,平肩,脊背直,舌抵上顎,收下額,眼觀鼻尖之方向。這是共同禪修士所應學,非為特定某人。

因能依之心,所以必須經由所依之身的坐姿為材料,開始養成習慣,好的緣起,才能成熟出好的果,努力才能有成果,而禪修士必須由穩定的所依之身體,令能依之心穩定。

歷代祖師大德依據醫方明,量論之分析推理,內明之理解,總攝為此方法能讓我們的身心穩定。

2. 配合佛法的禪修才須如此。若不是佛法的禪修,如內心輕鬆快樂,養成內心習慣而己,則不用特別配合九節排濁。

3. 一般新人會有此惑。禪修不是只有內心輕鬆(一般的就就不用七支坐,可能身體姿勢不正確,也不加以觀察分析覺受,雖然內心也會生起快樂安止,此與佛法無關)。

七支坐這是佛法中的規矩,剛開始身心是不輕䯳(會酸痛。)就一般禪修的行者,也有內心之止息快樂,此為暫時好處,但是究竟的解脫才是修行者要追求的,故身體會酸痛,辛苦勞累,必須忍受,才能得以後追求的目標,養成習慣,則修行道路能堅固,轉不好習慣為好的,此為禪修的功效。

4. 禪坐的方法是以七支坐姿,觀察內心及六識的生起,而不加分析內心,僅僅只是看到或者聽到,或者覺知到念頭。如此的要點是,不會被境所牽引,而能察覺到能覺知之心,而非所看聽思之境,對境不加分析改正對治,僅僅是看到。

5. 禪修要調整坐姿,才是實修的開始,真正的禪修是身口心三門都要調整。上坐端身正坐。若雜染諦實者,會以為眼前所見為真而夜間所夢者為假,故區分上座下座的不同。若有一天夢與白天所顯無別,則上座下座不存在了。

方法就是禪坐所修者,上等(生起,下座時與本尊無別;中等(白天如夢似幻之覺受);下等(不觀察分析,與家人同事,反省三門行善去惡,廣大累積善根,終生努力,也有可能於來生趨入覺性)。

而觀修就是串習,成為好的行為。好比屠夫在佛堂也會拜佛,而回去後身口心三門是否也行善去惡?

此是觀修要點。內心要不放不收(不渙散,也不太刻意對治,渙散易昏沈陷入黑暗之中,不緊繃,不放縱,鬆緊適中。)

6. 禪修,初學者要有所緣,若能無所緣是最上等的實修。

初學者若無安止會累積愚癡的習氣,故可以數息,或出或入,可以令心有所緣取。若內心不渙散者,安住無所緣之觀修,離開三輪。

若是內心渙散,妄念紛飛,故以有所緣取之數息而斷妄念。

7. 先吐一口濁氣,吸氣先做和合氣,再進行則較能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