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祖仁波切在蓮師財神灌頂法會上,公開剪綵發行上市新書「禪修心經」所做的開示分享:

堪祖仁波切在蓮師財神灌頂法會上,公開剪綵發行上市新書「禪修心經」所做的開示分享:

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分為廣中略三品,而其濃縮的精華則是般若心經,在今日蓮師財神及伏藏紫運堡主法會上,正式出版發行「禪修心經」書。

此書的緣起,主要是在2017年年中時,在佛學中心透過教學解說的方式,加上張福成老師的翻譯作為順緣,以及中心會長抱著純淨發心,希望能幫助推廣佛教並對自己的法脈「多傑林巴傳承」能夠有所貢獻,以此動機出版。因此這本書不僅僅只是做為中心講解後整理為文字檔案之用,或者僅僅只是為佛學中心的弟子自己私下研讀學習的資料而已。

透過大家齊心協助之後才得以順利出版書籍,這也可當成是我們學習佛法上的成果,為很好的緣起,能讓大家有機會閱讀此書,有這樣好的成果,是要非常感謝會長,功德主,出版社以及翻譯張老師以及大家的幫忙,再次謝謝大家幫助。

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般若經中的思想,是大家所熟知的。台灣佛教徒而言,機乎是人人可以背誦或是閱讀心經為數甚多,這表示是大家非常重視心經,也希望透過修持背誦般若經來消除外,內,密三種障礙,因此,心經成為多數台灣佛教徒日常課誦實修的內容。

但是,般若經內容非常深奧廣大,其中的義理包含了五道十地的地道功德內容,這也是我們導師釋迦牟尼佛曾經開示過的。師尊開示有三種乘門,隨順內心去修習三種乘門都是有其必要性。如果有任何人想學習「聲聞道路」則應好好學習般若經;若有人想學習「獨覺道路」則應好好學習般若經;若有人想學習「大乘菩薩道路」則應好好學習般若經,這些都是佛經的見聞,此三乘門完整沒有錯誤也都歸納在般若經中。換言之,三乘門修持的關鍵就是般若經,甚至在十地菩薩-續流際菩薩,在一剎那無學道成佛時,所要消除最微小的所知障連同祂的習氣,也是須要依靠般若經中的禪修方式,這就表示般若經包含了完整無誤的道路。

另外,從密咒金剛乘門的角度切入,最究竟的見地是大圓滿的見地,就是法性現身,覺受增廣,之後法性窮盡的所顯,而此道路要進步所需依靠的還是般若經的內容。因為這些道路就是要契入心性本貌得到見地,觀修時在清淨本貌上持續安住,此即「保任功夫」,之後在安住見地的情況下,去進行衣食住行的行持;即使是大圓滿的見地觀修行持,也都包括在般若經的法義當中。

由此可知般若經法義的重要性,但不是閱讀了「禪修心經」此書,就能立刻證悟般若經的法義;此書是一個開始學習的機會,而後持續學習禪修,進一步地瞭解般若經甚深的法義,使得自身的地道功德進步;如果要成就佛果,依照佛經中所開示,在微細所知障沒有斷除前,一切智是不會現前;若要讓一切智現前,則許多的蓋障都要消除;為了滅除蓋障則要行六度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

都是要廣行之,透過本書是一個好的開頭與順緣,以上是當時在佛學中心講解心經的緣起。

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般若經法義的思想不是凡夫內心所能了悟的內容,因為般若經讚歎文中所談及各自覺性本智所清淨的是自己的覺性本智,因此要依靠累積智慧資糧,讓內心產生覺性本智,才能證悟甚深法義的空性思想。

佛經中所開示,如果智慧資糧不足是無法了悟勝義諦的實相,因此首要先累積無所緣取的智慧資糧,而無所緣取的智慧資糧要如何積累讓自身能夠瞭解般若經內容;前行法是要依靠有所緣取的福德資糧,如果沒有有所緣取的福德資糧則智慧資糧將不會產生,而福德資糧累積要依靠六度,包含:布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禪定六種。其中布施是主要的方式,布施方式有三種分別為財布施、法布施、及無畏布施。如:供養三寶,或是對於朋友、親人等要有捨心去做布施,有捨心去做布施而使之逐漸強大,將會達到布施度就是布施圓滿,而後六度的功德逐漸圓滿,則智慧資糧就會慢慢累積產生。

所以福德資糧是智慧資糧的前行,故透過布施讓福德廣大,若沒有福德資糧想要地道功德產生或去除蓋障都不可能,換言之如果福德廣大,使之智慧資糧廣大,且精進讓自身突飛猛進,就容易成就佛果。

希望此「禪修心經」能為大家開啓實修「心要精華」的契機。

祝福大家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