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與弟子的問答開示分享:
「行者只要管好自己的心就好,而不要去管別人的心。」
弟子提問:
不論是在職場上,在自己家裡或是在佛學中心,當別人說我們煩惱深重,或有時我們經常會因為聽到或看到了某些事物,因此引發自己內心的一些念頭。雖然之前仁波切對大家開示:「只要管好自己的心就好,不要去管別人。」但是,當我們看到、聽到及感受到任何經驗的時候,是很難去裝做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我們就算在事發的當下有所察覺內心,然後在第二當下就要讓自己緩和下來,但那感覺還是存在的。仁波切之前開示說要產生一些對治方式,像這種情形時,自己應當要如何去對治?
仁波切回答:
這個問題是很容易解決的,只要讓自己學習「謙虛及謙卑」的話,那麼不必用任何對治,自然就能夠解決了。其實仔細去分析,確確實實只要謙卑就足夠了,其它的對治不用做很多。
怎麼說呢?一般而言,不論何時何地,若當別人講這些閒話,自己馬上就有一點點的不高興,然後心生忿怒,大發脾氣,這通常都是因為把自己的位置擺得比較高的緣故。如果把自己的位置擺得較低一些,這個毛病肯定就不會發生
以我個人為例,我被認證為祖古,成為許多信眾的上師,有時候覺得弟子們的言行,好像不是很恭敬,失去應該要有的禮貌與分寸,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產生,那是因為把自己擺在「我是上師」、「我是祖古」的位置上,所以,才會對對方的言行、態度產生許多的不滿意。但是,如果只是把自己的位置設定成「自己只是對方的普通朋友」的話,也許面對相同的言行與態度時,就不會覺得怎樣了。所以,我們的所見所聞是同樣的行為、同樣的話語,那就要看自己把自己的位置擺高還是擺低了,兩者所導致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謙卑自處是一個非常好的對治法門,這一點如果做好,把自己的位置擺低,那就不會有什麼傷害產生了。
其次,就是「出離心」了。當我們謙卑自處的時候,要去想一想,我們是密咒乘門的行者,是大乘的行者,而大乘行者應當要把自己的身、囗、心三門供養給眾生,這個道理,在《入菩薩行論》裡面都有闡述。
發起菩提心的時候,要「把眾生當成自己的客人,而自己則是承事眾生的僕人」。
既然已經將三門供養給眾生了,所以無論眾生如何待我,都沒有什麼妨礙,對我好也好,對我不好也罷,自己都要好好地實際菩薩行。這樣想的話,對方就算不禮貌、對我們發脾氣或講了批評指責的話,我們也就不會生氣了。以上是就大乘行者的行儀來談。
以密咒乘門行者的行儀來談,自己的三門都已經供養給壇城本尊了,而在本尊的壇城裡,眾生都是平等的,沒有什麼好壞差別,所以,即使對方講的話不中意或不好聽,我們如果去思惟:「對密咒乘門的行者而言,在壇城之中,萬法清淨、眾生平等。」如此去想,也就不會生氣了。這也是一個方法。
再其次,若是以謙虛自處的話,就要去思惟:「我是一個行者,行者應當要對輪迴生起出離心。」所以,若有人惡意中傷或毀謗、講不好聽的話,我們心裡不要想:這個人是壞蛋。而是要想:「唉!輪迴就是這個樣子,輪迴就是很糟的地方!所以,我要努力禪修,以求迅速脫離輪迴,而不是要去討厭這個人。」
若從這個方面去想,就不會發脾氣了,這是因為有出離心的攝持之故。所以,當自己遇到別人不友善的對待時,就可以如此思惟,以強化自己的出離心,這對自己的修行也很有幫助。如果我們能夠謙卑自處的話,是可以引伸出很多的對治方式的。
希望大家能多思惟以上降伏自己內心忿怒及不悅不平的對治方法及態度,
祝福大家 吉祥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