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波切對於心經的空性禪修十分重視,修行者必須明白自己的習性及修行程度,根據上師的教法,依次第好好實修精進及改變內心。
仁波切於2019年八月針對所發行的「禪修心經」一書做了幾堂的開示,部分分享如下:
心經的內容好好聽聞,還要有正確的了解,之後在內心做串習,慢慢能了解佛教的「緣起的見地。」
緣起就是空性,由空性所形成緣起的見地;以此了解則對空性的證悟必漸漸生起。
之前所講說的水潮濕流動,火炎熱而燃燒,但就一位實修心經並得到現證的聖者(初地菩薩)而言,因其已現證空性的法義,則水不能淹,火不能燒,水火都不能對其作傷害。
我們現在尚未證悟空性,所以若對於世俗諦的法,如水火的性質,若沒有重視他而做錯亂的解釋,並且對空性沒有正確了解,則所說的都會變成毒藥,對自己只有傷害,沒有幫助。
在修行道路上,自己的行持是什麼程度,修行道路上有什麼覺受,修行到什麼程度,所有的行持要和自己的道路相配合;不同的道路則產生不同的行持,不能說自己行程只有一年級程度,但確去走二年級的道路的行持,這樣是不可以的。
一定要做相對應配合的行持。未現證空性者與已現證空性者之行持是完全不同的。假設沒有現證空性,就不能說水火不侵,否則會帶來很大的傷害。行持和道的證悟一定是配合在一起的,當不能配合時,會有很大的錯誤發生。
以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為例:尊者在當時已很有名氣,但很多人嘲笑他沒有讀過什麼書,所以某次有位博通經論的大博士,特意前來挑戰尊者,想藉機羞辱故問尊者佛教裡深奧的名詞,他對尊者說:「像你這麼有名氣,請問此屋內之樑柱是否有執礙?」。屋子、樑柱都是色法,佛教說物質的阻礙為色法的性相,色法也為物質體,當有物質體就有執礙,也就是會有物質的阻礙。
因尊者沒讀過什麼書,故辯論者特意問了些專有名詞,因為若未讀過佛法的人,不知所言為何。
尊者回:「以你巧辯之人,對你而言柱子確有阻礙,但對我來講並無阻礙。」隨後將其帽子於柱間穿梭往返,通行無礙。因密勒日巴為現證者,若換做我們帽子一定會被擋於柱前。
對於空性的了解,所談到不生不滅,但也要看有無現證,差別是很大的。
再提醒一次,沒有現證的人,不是讀讀心經以後,就會對於空性的認知,以為是什麼都沒有,這是了解錯誤及不可取的。
對於心經所談之無我與自性不成立等之法義,修行者一定要經常地好好觀修及思惟法義。
祝福大家 吉祥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