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祖仁波切於佛子行37頌的教學開示,針對禪修行者於戒律上守護的重要性,也可防範戒律破損的晦氣而産生的各種疾病。修行者不可不重視。
開示分享:
就禪修的行者而言,最主要的是要避免戒律的違犯或破損,一般世俗之人則要避免造作性罪(自性的罪業,本身就是罪惡的行為)。關於性罪,修行者比較不容易發生,這在佛法裡面就解釋得很清楚了。例如殺生這種性罪,一位行者要去做的時候,他馬上會知道,因為他自己會去分析觀察,比較能夠有所自覺。
又譬如,當自己產生了強烈的貪念、忿怒、傲慢等煩惱的時候,自己也會容易察覺到。行者主要應當要注意的是遮罪(由於違破戒律所形成的罪業),這一點要特別地謹慎小心,因為這個部分主要都是較細分的煩惱所形成的蓋障,必須要去認定清楚,了解它的作用,才能夠更小心地防範,不讓它發生。
性罪和遮罪這兩者,是粗分跟細分的差別,世俗之人要提防的是比較粗分的煩惱,它的情況如果予以比較,避免造作性罪,就像是面對土匪一樣,因為是土匪,他的做案手法比較明顯可見,我們比較容易予以防範。
但是,如果是要避免造作遮罪,就會像是預防小偷一樣,「小偷是誰」、「什麼時候來」我們都無法知道,假若不小心防範,那很可能讓自己的錢財物品在不知不覺中被偷走了。所以,對細分的煩惱若沒有好好去觀察、分析,它很可能在覺察力不夠的時候出現,隨即導致自己的善根衰損而不自知。
違反戒律所形成的蓋障就好比是小偷一樣,躲在暗處讓我們虧損,因此行者自己必須要好好地觀察分析。
舉例來講,很多行者曾領受過菩薩戒、密咒乘的戒律,而密咒乘的戒律又分成根本及支分的誓言,這些都要謹慎小心地守護。若不好好地守護,就會形成誓言的衰損,誓言的衰損會有穢氣,衰損的穢氣會形成疾病等等眾多不吉祥的徵狀;又例如菩薩戒,菩薩戒講的是培養菩提心,因此,若當內心有忿怒產生時,其實菩提心就已經有點衰損了。
因為,我們是凡夫眾生,所以菩提心的衰損是很容易發生的。當然,我們自己要盡量避免,不要讓衰損發生。我們和家人、朋友之間,彼此有時難免會發生諸如:吵架、不愉快及各種相處上缺乏尊重而失了分寸的事。
一般而言,忿怒發生的當下誓言就衰損了,而誓言衰損一定會引發穢氣,所以當忿怒、較勁或是傲慢等負面的心理的在第一剎那發生時,我們就應該馬上察覺,自覺:「這是個不如法的事情」,並在第二剎那、第三剎那馬上懺悔。
反之,如果對方做了傷害我們的事情,我們因此忿怒生氣了,但自己卻沒有察覺,記仇於心,並把對方認定為敵人,伺機報復──當這種想法出現的時候,菩提心就開始衰損了。穢氣伴隨著衰損存在,慢慢地就會讓戒律衰損的人生病,同時帶來很多災難和不吉祥。就行者來講,務必要特別注意違背戒律的罪業,謹慎看待。
特別是同一個上師、同一個壇城得到灌頂的金剛師兄弟之間,更是要謹慎小心。金剛師兄弟之間不應當有偏頗及偏袒之事,也不要造成誓言的衰損,維護彼此純淨的誓言,這相當重要。
祝福大家 吉祥如意。
